阳江拥有1700多家上下游企业、年产值逾500亿元的五金刀剪制造业为全市经济发挥了支柱作用。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发展方向,可谓我市五金刀剪行业全员奏响的一大主旋律。
作为全市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研究院”)成立近4年时间以来,积极利用科技创新成果,从原材料、生产工艺、3D打印、装机、检测、制定行业标准、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为阳江本地多家刀剪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产业服务,有效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全方位参与技术革新,增材制造助推五金刀剪转型升级
“外人常称我们为钢铁的裁缝师,围绕钢铁的原材料、焊接、激光加工等技术,我们全方位参与阳江五金刀剪的科技创新,并推广新技术的互通互促,希望能攻克产业的一些共性技术问题,突破和掌握一批在材料设计、刀剪制造工艺、产品结构创新方面的核心技术,提高行业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整体提升产业制造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阳江五金刀剪产业链加快转型升级。”提及研究院发挥的作用,院长张瑞华如是解读。
2014年12月,阳江市人民政府与钢铁研究总院共建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凝练关键技术问题,依托新型研发机构,联合高校、企业等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院已在刀剪刀刃激光熔覆增材制造、激光3D打印(金属增材制造)、激光叶轮导叶焊接、海洋装备激光熔覆等领域,突破种种难关,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迄今,研究院开发了刀剪激光切割下料、刀柄机器人焊接、激光3D打印(增材制造)装备系统、机器人自动打磨、五金刀剪产品在线检测、3D打印金属粉末制备装备、3D打印金属粉末新材料等20台(项)新型装备和技术。
依托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院研发的高端激光熔覆刀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赢得国外知名客户青睐。目前,这些装备和技术已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有力推动了阳江五金刀剪产业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此外,研究院已通过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组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阳江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2017年,团队项目《高端刀具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及产业化》获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并获得两项专利优秀奖。
注重人才培养与知识产权保护,
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以激光焊接专家张瑞华为带头人,研究院汇聚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清华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的人才力量,将高校研究成果对准地方需求,实现产学研结合,目前研究院技术团队共有30多名成员,团队成员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创新团队。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依托项目开发与产权保护“两条腿”走路,与阳江五金刀剪相关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使得研究院这一研究开发平台的项目运营“更接地气”,对提高我市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了解,研究院积极开展五金刀剪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牵头组建的《广东省五金刀剪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了省科技厅认定。迄今,研究院共申请专利35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授权外观专利8项;牵头定制企业标准3项;申请注册商标1项;发表论文4篇。
基于研究院开发的成果,研究院针对性开展了五金刀剪新技术新产品发布会,为80多家与会企业提供了技术培训和服务;举办了阳江市东城镇五金刀剪技术专题培训班,与会企业200余家;针对刀剪企业后继人才匮乏的困境,研究院联合阳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开展了五金刀剪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目前,研究院累计服务企业280余家,培训学员700多人,与15家地方企业签订免费技术服务协议,并邀请国内外业内专家学者来阳江开展技术交流。研发成果分别参加了珠西装备展和阳江刀博会,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业界认可。
瞄准风电产业承接重大项目,
做好技术开发为产业奠基
继五金刀剪和镍合金产业后,研究院继续发力,2018年将研发目光对准了发展潜力巨大的风力发电产业。在阳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研究院联合产业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粉末冶金、研发、设计、制造等业内权威单位,共同孵化与建成阳江市高功率激光应用实验室有限公司。目前,研究院已与中国三峡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四局就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海洋风电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为海上风电焊接装备及工艺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近年来,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加速崛起,海上风电开发总规划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目前,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入园企业已初步形成从风机主机制造到零配件供应的完整产业链,预计到2020年实现产值超500亿元。“我们非常看好风电,这是一个将来能为阳江创造万亿产能产值的行业。”张瑞华告诉记者,今年10月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委托阳江市高功率激光应用实验室有限公司研究建设阳江市高功率激光应用实验室。“我们一定要把专项资金用好,将原创的技术和人才留在阳江,吸引聚集大片产业的相关方,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让海上风电的产业根系深扎阳江。”张瑞华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